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孝,在我国是历经长期发展,具历史及文化复杂性的概念,早初氏族社会,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顶多为求生存而尊敬生产知识经验丰富的长者,殷商时期祭祀活动固然频繁,多属对鬼神畏惧讨好的性质,不同于后世的“慎终追远”;周代形成维护宗族团结和父系权威的孝悌伦理;至孔子重塑孝道,将孝提升至人性论的高度一“仁孝”,标示儒家伦理道德情感,实具有双向性特点。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孝是人的天然的情感,但孝并不是现成的,并不是说,我想对父母好我就一定能对父母好。孝里面一定有“时”,真正的孝子,既发自内心地爱父母,也有“时”的智慧。举个例子,曾子的父亲打他,他不跑,他把自己对父亲的爱、敬、顺,给规则化了。孔子知道以后,大怒。如果不跑,要是让父亲把自己打死了,父亲就犯下了杀子之过。最后曾子也醒悟过来,如果父亲拿大杖打,就一定要跑,如果父亲拿个小棍儿打,就不应该跑。所以,孝不是规则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有所变化。

        “百事孝为先,孝是百善源”,在孔子看来,尊孝道、守孝悌乃仁之始、爱之初,德之本、行之道,是至德、本根、要道;只有从侍奉双亲、心守孝道开始,才能忠君爱国为民、建功立业报国,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爱国爱社会,一个不孝顺长辈的人不可能遵从国家、服务社会,是谓不仁、不爱。在现实生活中 加大对孝文化的研究,强调孝道实践,能够唤起人性的复苏、激活生命的情感、增强生命个体对家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从而增强人们对商业文化负面影响的抗拒能力,使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