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从来不以主体主义化的方式来看待人,而是认为人与天(天道、天然、天性、天意)互补对生,而此互补的基本方式就是亲亲。特别是孝爱,它既是属人的,又是属天的,它是人的待发的天性所在,也就是原发的天人合一。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仁之本,但绝不限于人,特别是不限于主体化的人。因此孝者仁者一定要突破人类中心论,扩充自身为泛爱天下万物的天道论,或倾心自然、敬重自然的生态亲亲论。
儒家天然地重视亲亲之情,重视家庭和家族关系,那种深长的时间意识恰恰能够帮助我们突破当前的短视。时间意识一旦拉长,过去的世代、未来的世代和现在的考虑,就内在相关了。原初的道德,选择的可能,就出来了。所以我感到学习孝道十分有意义,儒家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不可替代的思想启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这段文字是《孝经》中的核心思想,孝是家庭血缘中的情感。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而后效力于国家,将自己的成就和家国的兴衰融合在一起。古人眼中,孝是感恩精神最直接的表达,它体现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对家庭的奉献中,对国家的回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