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本性。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人之初,性本善”,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等。笔者认为孟子的性善就是沿着孔子所说的“仁”而发展下来的,孟子作《性善》篇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讲“性”是从恻隐、羞恶、是非、辞让等“心”的角度来阐发,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端之心是人所普遍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孟子言性善也是一种仁的内涵体现,这种性善是超越的,是人所普遍拥有的道德心性之本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本质,是践行道德的根据。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