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商纣王并不代表天命,即使他代表天命,那此天命也可以更替。因为孟子所言的天除了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信仰之天等统治意义,更重要或者更具有意义的在于天的义理意义,天所赋予的道德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本质与其王道思想的核心殊途同归,孟子有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等这种天意、天道等天的道德属性与百姓万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民意就是天意的代表了。所以孟子说武王伐纣,这是一个正义之举,正义符合了天意,更加符合了民意,而伐纣的行为就不再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不仁不义的行为了,伐纣就是解万民于水火之间,救百姓于涂炭之中,上顺天意之流变归于仁的规律,下合民心之求安而异姓革命的仁义之举。所以,孟子把商纣王称为“一夫纣”,横行霸道,独断专权的暴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说的“未闻弑君也”,也从侧面反衬出孟子对君的理解。君主并不只是一国之君,一国的统治者,君之所以为君是与“一夫”相对的,“一夫”也是统治者,只不过“一夫”是残暴的统治者,所以孟子才是“未闻弑君也”,这就能理解了,因为纣王不配为人君,君在孟子的心里仁义王道的道德属性更大于统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