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是本源性的。孔子以“爱”解释仁,并指出爱的对象是人。“人”在这里是一个普遍概念,“爱人”所体现的,是君子对所有人都应抱有“爱”的情怀。但“爱”不仅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它随着仁德的展开而披露出多方面的蕴含。以“爱人”释仁,体现了“爱”之情怀的普遍性。对这一普遍性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泛爱众”的主张。“众”指大众、众人,由此,广泛地爱大众与“爱人”就是同一含义:仁者爱人,就是广泛地爱大众、爱众人。但孔子不是只讲“泛爱众”,他还要求“亲仁”,“泛爱众而亲仁”也。“仁”是儒家学派核心观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分为“安仁”与“利仁”两类,“安仁”实际上也就是“乐仁”,恰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所言:“仁者乐道,智者利道。”孔子以“仁”为“安”“乐”,说明他已经从人性论高度论证“仁”存在的正当性。仁根植于人之本性,仁内在于生命本然,仁不只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