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取义"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大学》的概念。在儒家思想里,"舍利取义"指的是舍弃个人私利而专注于取得道德上的利益。它强调了在道德实践中舍弃个人私利,而取得超越物质和利益的道德价值。
"舍利"即舍弃个人私利,这意味着个人在行为上要远离私欲私利的驱使,将个人私利放置于次要位置,主动舍弃那些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或者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倾向。而"取义"强调了积极地取得道德上的利益,即通过道德实践和行为来体现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舍利取义"深刻地强调个人在行为实践中应当追求道德利益,而非简单地追求物质和个人私利。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建立在舍利取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放下个人私利,才能达到道德实践和完善人格的境界。这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离不开对道德的追求和修养。
因此,"舍利取义"的观点强调了在儒家思想中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在行为上舍弃个人私利而专注于取得道德上的利益。这一观点在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伦理的建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