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的时候要“舍生取义”就像行路之人不接受嗟来之食,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够不辨礼仪贪求富贵。常跪于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就舍义取生,陷害忠臣,遭到后人唾骂。
一个“义”字,自古至今让多少仁人义士为之奋进,为之执着,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稽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并留下了最后一曲广陵散。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大义面前,他们抛下了自己滚烫的鲜血,为了尊严,为了气节,为了国家。为了还自己一个浩浩之白。
我们敬佩敬仰之后学到的只能是理智的去捍卫的自己的尊严。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如果这个选择触及到了自己尊严,自己气节的底线,那我们也只有勇敢地站起身来,回击,因为那是我们不能丢弃的“义”。
舍身取义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
圣人孔老夫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既如此,对生命则当特别珍惜才是,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将夏侯惇与吕布战将高顺所部遭遇,夏侯惇一时未加提防,被吕布另一战将曹性一箭射中左目。夏侯惇急以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中啖之,也算是个践行夫子之道的典范了。
然而,就是这位孔老夫子,又教诲他的学生做“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全仁义,即使生命再珍贵,也不能苟且偷安,而当勇于牺牲。可见,孔子是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也就是说,爱惜生命以不违背仁义为准则,设若彼此发生顶牛,前者就须服从后者。亚圣孟轲对此问题也持有相同的见解:“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强调,心中飘扬一面“义”的旗帜,便可修得“富贵不淫,贫*不移,威武不屈”的高洁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