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1#

关于“仁”

孔子言:“仁者,人也。”何为仁?推己及人是仁,克己复礼是仁,仁者爱人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但仁的含义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孔子也有着不同的答复。我最喜欢的回答是“成己爱人”。《论语》:“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仁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之间“亲”的关系,就是爱。郭店楚简中“仁”写作“忎”(从身从心),《尔雅》:“身,我也。”仁从身从心,表示心中思考自我,即“克己”“修己”“成己”。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等。要爱人、立人,必须先立己、成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不能只注意“仁”之爱人的一面,也要注重“仁”之成己的一面。使人爱己和爱人还只是单向的,而自爱则是双向的,包括爱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才是仁的真正内涵所在。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2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关于“义”
义者何为?义在国学中被视为人类行为中最高尚的道德规范,它是一种内心的自觉和理性的支配。义在国学中既指道义、道德又指荣誉、责任、恩情等含义。强调以道德为准则,要求人们做事要有正义感,做人要有慈悲心,行为要忠诚正直,为人处事要有信义。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经常和“利”对立起来使用,同时义和礼,仁,道,理还有气等组合起来使用。礼义,仁义,道义,义理和义气。《说文解字》中,“义”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个“羊”字,下班本分是个“我”。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一种象征,而“我”最初表示一种锯齿状兵器,后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也就是我自己,羊和我就构成了“义”字。​“羊”表示善意、和善、利他,比如仁义、礼义和道义。而“我”是一种兵器,表示威严、威仪还有正义等等意思。总体来说,“义”既有善意的内涵也有正义的内涵,兼具了道德性和正当性。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汉语古文字还是很有哲理性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