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学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爱人”,“仁”就是对他人有同情心,即不忍之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在孔子提出“仁”的时候,“仁”是要求人们发自内心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求仁这种倡议,是希望人们自觉的,并不依靠他人。“‘仁’是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的一种最高境界和道德标准,而‘忠’、‘恕’则是‘仁’的实践方式,也是‘仁’的基础,无‘忠恕’则无‘仁’,有‘忠恕’则有成‘仁’的可能,故‘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限制,二者在‘克己’上统一起来,强调的是换位思考的心理原则,即要用‘我’的欲恶去衡量‘他人’的欲恶,由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我’融会在‘他人’的处境中去看待问题。”“恕”是“忠”的心理前提,只有“推己”,才会有“推己”前提下的“尽己”。能够做到“推己”之“恕”,为“他人”做事时,“我”的态度才能够符合“忠”的要求,即如同给自己办事一样尽心尽力。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行仁之方,他提倡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这既是一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个人方法论,同时体现了儒者圣人的理想。“仁者爱人”,“仁”的含义就是爱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虽然这种爱有差等的,由亲到疏,但其所推广到的范围,是非常远大宽阔的,认为不仅要爱人类(即“推己及人”),还要爱万物(即“推己及物”)。这就要通过“忠恕”来达到,也就是说,“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忠”是要我们去关心人、帮助人,多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恕”是要我们去宽容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归根结底就是要人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