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一:仁与爱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仁者,谓其心中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业。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意思是说:所谓的人,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有福,而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升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论述施仁政的为政之道,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尊五美,摒四恶”体现出了对统治者利益和民众利益折中调和兼顾的政策导向,既能照顾到统治者的利益,又能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原因而引起的感情,因此,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从古至今,仁都与大多中华传统美德相联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观念,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