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质一样,都涉及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发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爱。
什么是仁?仁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是天子所予我者。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仁”往往会因为本性是否被蒙蔽了,蒙蔽了多少,到什么程度,是否有觉悟而有所区别,我们的最终目的则是保持我们的仁之初心,恢复其本性。
仁之用,是爱。爱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大众,爱国家,爱天下,爱自然,爱万物。儒家讲,民胞物与,最自然的爱是亲情之爱;最伟大的爱是万物之爱,天下为公,无有私情,亦无私欲私利之追求。
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实践还是爱人。如何爱一个人,无论他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大众。实际上,爱他人和爱自己是一样的,但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如儒家之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爱自己,就是修身,把自己修成一个理想人格、理想生活方式的人。古代讲君子、圣人,以此为榜样;今日,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以及生活圆满的人。爱自己,不是追求一瞬间的快感,不是炫耀外在的浮华,而是构建一个平衡、安定、精进、充满活力、增进智慧,以追求内心幸福为目标的生活模式、生活架构。按照这个模板和架构,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检讨、改进自己的生活内容;探索和融入更加广阔无边的新世界。爱他人,不是盲目崇拜和讨好,不是满足他的欲望、虚荣、利益,不是失去自己完全以对方为中心而活,而是希望他和自己一样,都成为有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的人。爱自己、爱他人,自己与他人,都要接受持续的教育,终身学习、修习。尤其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生活,不能缺失精神生活,一旦我们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理性认知的能力,一旦我们不能让内心时时保持澄清明镜,那么很容易陷入世俗的痛苦中,比如多欲带来的身体疾病,泛情带来的人际交往烦恼。这皆是由于,本被遮蔽了,末则无法可依、无据可循,陷入七情六欲的轮回因果与痛苦之中。最后,圆满的生活与人生,是由身体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共同构成的,其中,精神生活起主导和支配作用,是体;身体生活、社会生活处于从属地位,是用。一个人,要想成为像孔子一样有仁爱思想的人,终身实践仁爱思想的人,学与习分不开,学的是仁,习的是爱,两者构成生命的内在循环,引我们走向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