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在四书中,关于孝的解释中,孝为仁的发用、君子之道、人之大伦。
(一)孝为仁的发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曰:“仁之实,侍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仁”作为儒家理想中 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作为构建社会秩序的根本,以孝悌作为仁具体的发用来维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德行的君子重视孝悌,以孝作为根本就生出了仁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了。可见,儒家将孝悌作为仁的发用,由孝悌而生发仁道之心。孟子也说仁的本质,就是侍奉双亲;道义的本质就是顺从兄长。由此可见,孝作为仁的本质,是仁在家庭伦理当中的具体的体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右第十九章》) “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可见仁人都将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地位,以孝亲当做行仁的表现。
2.孝为君子之道之一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以事父未能也……”(《中庸•右第十二章》)
“尧舜”儒家多次称赞为“圣人”,为后世中国政治之典范和道德之标准。在谈论“尧舜之道”时,中庸究其根本就是“孝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孔子在《中庸》中强调:“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孔子赞扬舜是一个大孝子,有尊贵的品德,崇高的地位等功绩。表面上是赞扬圣人,实则是希望人们能够像圣人那样践行圣人的道路,遵循孝悌的本义。作为普通人,即便不能达到圣人那样,但依然可践行君子之道来修养自身的品德。其中“孝”君子之道首要重视的事情,也是君子首先要孝敬父母,由此才能与“事君”、“事兄”、“乎朋友”这四个方面成就君子之道。这四个方面是当时君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先立己才能达人,以“事父”作为最先紧要的事情。
3.孝为人之大伦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之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孟子•尽心上》)
    圣人,尧舜这样的人。司徒,管土地,人民以及教化之事的官职。在古代就有专门掌管教化的官职,可见对人伦教化的重要性。在教化人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孝”,父亲和孩子之间要有亲,父亲疼爱儿子,儿子孝敬父亲;而后便是君臣之间有义,君主对待臣子有义,臣子侍奉君主以忠;然后便是夫妇之间职责有别、长幼之间有序、朋友之间有诚信。孔子和孟子多次强调孝作为人伦首要重点,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孝”作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人伦当中,有着最高道德典范,设定了子与父应该达到的道德目标。儒家思想中的孝亲观宏大且深远。人类对先后、大小的排序意象突出孝观念的重要性,由孝敬父母扩展至友爱兄弟、忠于君主,以及推己及人地尊敬他人父母、爱护他人子女,都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将情感移至旁人,这种移情过程在认知隐喻的视阈下理所应当。中国传统孝观念在所有道德观念中处于首要位置,孝文化并不局限于一个一个小的家庭,而是一个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理念。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