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1#

1.    孝顺父母
《中庸》中“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古人交朋友,先要观这个人在家庭,对他的父母是不是很孝顺。若不孝顺父母,父母说的话他也不听,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你供给他的生活所需,你也不能够做得很好,这些都是没有做到孝顺啊。百善孝为先,善的先决条件就是看他是不是尽到孝道。在《孟子•万章》孟子说:“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唯顺父母,可以解忧。”天下之欲,人都喜欢的美色,金钱富贵都不能解忧愁,只有孝顺父母,才可以解忧。孟子推及尧舜孝顺父母,解忧愁之心。
2.    养志
情感上的“敬养”或称为“养色”,可使父母达到快乐,像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做法能使父母手舞足蹈、笑声不断,但这只是外在的、表面的快乐,其实要使父母真正快乐,需要满足父母精神深处的需求。因为人的精神除了含有“情感”等可直观地因素外,还有很多更高内容的要求。
“养志”说应是孟子最早明确提出来。《离娄上》有:“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孟子认为,曾子和曾元在赡养父母时都能做到“养体”,但比较而知,曾子是个孝子,而曾元却算不上。这是因为曾子在“养体”时同时能够遵从父母的喜好去做,也就是做到了“养志”。可见,“养志”的原初含义就是奉养父母,子女要从心底怀有“敬”,顺从父母的情趣爱好,从而博取父母的欢心。“顺情志”可以说是“养志”的基本含义。孝子奉养父母,要想使少母内心快乐,就不要违反他们的意志。此处“养志”可以理解为“养心志”,即实现少母的心底的愿望和向往。“养心志”应是在孟子提出的“顺情志”上把“养志”内涵往前推进了一步。但“养志”的含义在传统“孝”文化中还不止这些,因为作为父母的“志愿”不只是要求子女顺从自己的“情志、心志”就行,父母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深层愿望,在传统社会里就是希望子女承顺父母的宏愿,做出巨大成就,“不辱父母”,从而使父母名声得以流传。
3.    守身
“守身”是指子女在父母去世后,追思父母遗志,要求自身严格遵守,不辱父母。孟子有:“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朱嘉对“守其身”注释为“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性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可见,“守身”更多意义要求是完善子女自身,来显示出对父母的孝继。尤其是当下社会,外在影响因素或诱惑力较大,子女更需要学习传统“守身”思想,即使父母已经不在了,也要处处反省自我,就像父母还在监督着自我,以父母为榜样,一如既往做好父母未竟事业。“慎行”,就是谨小慎微做好自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虽然去世了,但不要丢掉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期待,做好父母曾经要求和期望的事情,时刻“如履冰”战战兢兢去做事,现代话语就是“知行合一”。
4.    其他做法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公孙长》子女不在父母的身边,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近况,不让父母为自己感到担忧。游酢说,子女以父母爱子之心为孝顺父母的心,就是孝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欣喜,一则是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孟子》中“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责善,朋友之道,用在父子之间难免会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父子之间感情伤了就会离心离德,进而影响家庭和睦。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