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仁”字之源而后方有“仁”学之创始发展。古语“仁”字的最初出现,但它的出现形成和意义的发展却有漫长的历史。在当今可考的古文献当中,《尚书》和《诗经》都曾提及“仁”字。《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在这里,“仁”代表王者为人的品德和德性;《齐风·卢令》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在这里,“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思想道德标准,代表一种仁义善良的行为风格,并扩散到人们的意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纷纷,社会动荡混乱“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亲身经历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后,孔子意识到社会迫切地需要一套关于“爱人”的思想观念,于是便创造了“仁”学,以期来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