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和儒家看来,仁且智是理想人格(圣人)的主要特征。“仁”是伦理学的概念,“知”是认识论的范畴,在孔子哲学体系中,认识论与伦理学,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但是,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论不占重要地位的人,大概都认为中国哲学“重人生而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这话大概是胡适的)。古往今来的中国哲学家,其兴趣为伦理的而非逻辑的,往往注意“立德”、“立功”,而不重视“立言”,比如陆九渊、王阳明,都是主张不立文字的[1]。尤其是王阳明,“立德”、“立功”,可谓显赫卓著。至于孔子讲“行”,则完全是“行仁”。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仁”被孔子视为君子必备的品德,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时刻不离开“仁”,那怕是仓卒之间,颠沛流离之际,都要努力地去实行“仁”。知仁必行仁,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他还对“仁”灌注了新意。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人把“仁”从“爱亲”扩大到“爱人”。如单襄公说:“爱人能仁。”(见《国语·周语下》)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仁”,强调“仁”的具体的实行,还提出“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