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知道,先秦儒家正义思想中“仁”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而变化的。
孔子在“樊迟问仁”中以简洁精确的语言赋予了“仁”含义,即“爱人”(《论语·颜渊》),这被视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原则,也被视为其正义思想中最能体现平等的原则。
孟子对“仁”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万物”(《孟子·尽心上》)。他认为“仁爱”要从爱己出发,以此外推到爱亲、爱民、爱万物。
荀子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但与孔子和孟子相比较,荀子正义思想中的“仁”有着更加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荀子指出:“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陋,补贫穷”(《荀子·王制》)。其所认为的仁是建立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上的,是建立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