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复制链接]

1#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

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本主题由 管理员 chenjiesi@chen 于 2014/7/1 18:50:3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与爱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ersonName ProductID="卓文" w:st="on">卓文ersonName>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
TOP
3#

赡养父母

作为成年人且为人子女却无法赡养父母,是一件令人非常痛苦而且难过的事。80后的这一代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压力和责任由此而变得非常的巨大。80后的这一代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压力和责任由此而变得非常的巨大。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赡养父母成了许多无家庭背景80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内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一些,而现实的无奈一次次的打击这些80后脆弱的心。

我们应该意识到,赡养父母不仅仅是种生活负担和付出,更是一种亲情上的回报和获得。如果仅仅把年老的父母视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曾背负多大的压力,供给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意识到,在和父母共同生活过程中,他们的人生阅历对我们有多大帮助;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和父母的共同生活,带给我们的亲情享受和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那面对衰老的父母,自然会觉得力不从心。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本身没错,人当然也有追求享受的权利。但在这个人人都强调自身权利的时代,谁来关心一下我们应尽的义务呢?忽视义务造成的结果就是,面对外部社会时,放大他人的公德却缩小个人的私德,面对个人家庭生活时,强调家庭成员的付出却忽视自己应给予的回报。简而言之,一种自私的心理妨碍了我们正确看待赡养父母的问题,以致放大了其中需要自己付出的成本,却忽视了自己曾经或将要得到的回报。
TOP
4#

社会和谐

我们上学期学了一篇文章,叫做《钓鱼的启示》,父亲告诉我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啊,和谐也是同样,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做起来难。我认为社会和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世上没有和谐的风情,那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很嘈杂,很烦乱的。
     我在看电视时,每次都会看到“保护动物”专栏的节目,感觉心暖暖的,又感觉人世间充满了爱,我经常把自己当作那些被救的小动物,那些人是那样的细心,细心地呵护它们,人们为了给它们自由,便将一个小园子开辟出来,有时间就把它们放出来玩玩,并放一些小动物,让它们吃自己劳动换来的食物。我就像小动物一样,兴奋地蹦来蹦去。此时,我感受到了小动物们的心情,它们一定非常感谢饲养员精心的照料,它们以后也不敢来城市“捣乱”了。
     世上充满了和谐。
     我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孝敬老人。经常给老奶奶让座热情招待来家里作客的爷爷奶奶……所以经常被他人表扬。虽然这些只是一些平常的小事,但却足以使世界充满和谐。

其实,和谐就出现在自然界,社会里,人身上,很容易感受到和谐之风,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认真地体会和谐,净化和谐,尤其是我们这一辈的人,在现在和将来的世界里让和谐永存吧!
     世界充满了和谐!我爱和谐。
TOP
5#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就有“上书救父”的故事:汉代时,山东有个小姑娘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医道很好,因被豪商诬告,判下肉刑的重罪。缇萦主动随父亲进京,上书朝廷,并自愿献身为奴,抵赎父亲的刑罚。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其父,并废除了肉刑的法令。

那么,我们今天的孩子应该怎样做呢?真孝敬父母,就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父母,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父母的艰辛,尽可能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真孝敬父母,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真孝敬父母,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 ……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体现在细节处。

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成为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的好孩子。生活自理,学习自己负责,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对父母有礼貌,上学、放学,都同父母打招呼,以免他们挂念。父母下班回家,能迎上前去,主动帮忙接东西。

同学们在人生漫长的生涯里,是谁将你养大?是谁送你上征役?是父母啊!如果你在各方面都能做到孝敬父母那也是一种成功。
TOP
6#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仍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几千年的风刷是漫长的,但是,经得起几千年的风刷的那还有几个呢?
        这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独一无二的,举世无双的。我觉得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认为,所谓的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们的追求,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只有我们不断地追求,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就!才能成功。早在夏朝时期,商汤就伐夏,他追求美好的成就,他追求美好的生活,然后自强不息的,一步一步地慢慢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创造出另一个伟大的王朝。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会繁衍不息。
         清朝末年,我们的祖先失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生活如同行尸走肉,受到了周边的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在一次次的流血之后,大家重新走到了一起,重新找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重新团结在一起,获得了成功。
TOP
7#

忠孝一体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和为人、处事原则,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伦理层面上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私对公、 尤其是臣对君的行事准则。

忠孝双全看似一个高目标,其实是为人子者的基本要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尽孝便为人的立身之本,为让父母安享幸福生活,必然要忠于职守,直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忠,也正是孝的目的。

正确地认识忠孝一体的关系,对于为官从政者,不仅可以端正品行,率先垂范做忠孝双全之人,而且可以运用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凝聚人心、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的领导艺术。忠孝之道,孝在前,忠为舵,孝为忠所愿,忠是孝之全,这正是忠孝相互包含和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试想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报答的人,他可能是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吗?只有恪守孝道的人,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忠诚的心,因此,忠义之才必是尽孝之人。要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除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之外别无选择。忠诚事业,让社会发展、国泰民安,才能让自己和父母过好日子,故说,孝顺之子必当尽忠之士。同理,忠孝之人从尽孝出发,走向尽忠,成就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圆满的是家国繁荣昌盛的忠孝双全之道。一个有志者,无论事政于庙堂,还是创业于江湖,都该追求忠孝双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