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本一体,无非是良知。王阳明的《传习录》中写道:“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
这里所谓的“忠孝仁义”都是随事而立的“假名”,推原到底无非是一“良知”。这良知体现于父子之际就是“孝”,体现于君臣之际就是“忠”,并非有个确定的、具体的可谓“忠”“孝”的道德规范。良知如何求?就要在事亲、事君之时回归到本心的良知,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凭良心做事,而是要在做事时调动内心深处的真实无伪、充沛无阻生命情感。这种生命情感就如同慈母见到自己受伤的爱子时那种心情,其状态是沛然的、生动的、不假思索不可抑制而浑然天成的。将这种生命情感的调动到极致便是“一体之仁”,即在内心的状态中突破了人与我的界限。他人的苦痛如在我心,他人的快乐如在我身,天下有一人不得其所,就是我的责任,恨不能立刻伸手救助。
再回到“从兄”“事亲”“事君”上来,在事亲上做得好,但不能推之于其他,这说明他没有体会到事亲的道理根本上来自于内心的良知,要么是做了个样子,要么拘泥一处一事,而不能推广到处处事事,最终会错过证得“一体之仁”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是父母孝子,但却是社会恶徒;有的人厚于外人而独忍于父母,因为他们只执良知的“一端”而错过了良知的“全体”。
从此节我又想到,阳明心学也是适合当代中国人的儒学。近年的国学热,虽然不乏导人向善的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莠说”。教孩子跪在地上敬茶、给父母洗脚,是为蒙学。教女人顺从丈夫,打不还手,是为女学。但,试问未敬茶时孝在何处?挨人打骂时如何忍得?其实忍不得才是人之常情,强行忍或者强行做,就不是由发白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而心学则不在外头讲仪节,只在心上立是非。你敬茶时没有“敬”,就不是真孝,而是扮戏子。你心里真有敬,那就自然得体,即便小有过差,那也是孝。
更为可贵的是,他最终的目的不是要你学个事亲事君的理来当个“忠臣孝子”,而是通过体会“忠臣孝子”之理来发现良知,使自己的良知来做主宰,忠与孝的统一于内心的良知,本质上都是对自己良知的遵从,即便忠孝在形式上、结果中有时难以两全,但其内在动机都是统一的,这边是我对忠孝一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