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社会各阶层所应遵循的礼仪,还包括对事物独立判断的心智和态度。在这种独立思考的中,人应该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真诚自律的精神面貌。
首先,礼是合于礼的行为准则。《礼记》曰:“礼也者,理也”,又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就是理,是不可移易的理的体现。理是礼的灵魂。
礼也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标志。《礼记·曲礼上》曰:“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尽管会说话,不懂得礼,与禽兽之心差不多。所以,《礼记》又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让人懂礼,自觉地以礼修身,努力成为有理性的人。
礼更是是对人性的合理节制。《中庸》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要克制,让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将情绪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层次上,恰到好处,才是“和”的境界。中、和,即《毛诗序》表述的“发乎情,止于礼仪”。礼是合于道的情性与行为。
礼更是内在思想与外在仪式的完美结合。礼有两大要素,形式与思想。“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仪”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仪是形式,是礼的外壳,思想才是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