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以往哲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继承与发扬。无论是《汉书·货殖列传》中: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的“顺时而取物”,还是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都在强调人要克服只为己的私欲顺应自然规律。
为了使这种爱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更深入人心,儒家以切近人自身的、每个人都能深刻感触体悟的孝道为切入点,建立了乾坤天地的“大父母”形象,希望人们可以像尊敬父母一样,敬畏自然。从限于人类谈仁爱,到不限于人类谈仁爱,这是张载对儒家仁爱观的重要发展。
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部分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对自然资源无度索取,过度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意识到了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加重要。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则主张自然不是人征服的对象而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类息息相关,引导人们去理解人与自然命运相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善待宇宙万物,重视生态文明,秉持人与自然,构建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成为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人己关系、人物关系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更是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自行解决得了的,需要各国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民胞物与”的理念,把乾坤宇宙看作我们共同的家园,真正视“天下为一家”,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