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可以为善,可以不为善。人之初,性本善,虽说每个人都有善源,但是不是每个善的萌芽都会长成大树,不是每个人始终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好人。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受教育的不同,或是对世界观的认知不同,亦或是为生活所迫,导致人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致后来产生恶。小时候,家长常常叮嘱我,千万不要和坏孩子一起玩,其实不然,孩童时期的学习能力极强,潜移默化学习陋习,不经意间为恶打下了基础。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写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百年来广为人流传不无道理。古有孟母三迁,三次搬迁最终选择了适合孟子学习的地方,孟子得以博览群书,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颇为深远。那么如何应对于自己不利的环境呢?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由于是晚清时期,周围很多人的思想都还很保守封建,但封建落后的魔爪似乎没有伸向他。出国留学期间,他鄙视身边不顾国家安危的同学,抨击封建思想,与身处的封建思想作斗争,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精神深刻的影响着广大读者,激励发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毛泽东曾经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名族的方向。”是鲁迅先生足够幸运吗,非也,是鲁迅先生洁身自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能顺利的改变环境,那么就着手改变自己,一心向善,保持初心,出淤泥而不染。见贤思齐,见恶自省,选择善者向他学习,人的未来如何,取决于在不断思考和自省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榜样,并努力向他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