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贬低封建礼教,是因其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礼教,并不是一无是处,除了守旧思想的封建礼教,很多如仁爱、和谐、尊老爱幼等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者理也”,古人把“礼”解释为“理”,就是说只有符合道德理性的规矩才能叫做“礼”。孔子讲“礼”就是发自内心去关怀别人的意念而形成的礼仪。现如今,很多人把“礼”误认为是“形式”,只注重形式的礼貌,而没有真正的关怀,这是对“礼”最大的误解。要做到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这样才可称之为做到了礼。
TOP
3#

“礼”常常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者理也”,古人把“礼”解释为“理”,就是说只有符合道德理性的规矩才能叫做“礼”。在中华经典文学中,“礼”有恭敬、仁爱的精神,同样是在教育我们言行举止要合乎礼节。我们常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样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我们总说要以礼待人,而礼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样才算遵守礼的原则?孔子讲“礼”就是发自内心去关怀别人的意念而形成的礼仪。现如今,很多人把“礼”误认为是“形式”,只注重形式的礼貌,而没有真正的关怀,这是对“礼”最大的误解。要做到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这样才可称之为做到了礼。
“礼”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礼”最初是一种彰显皇权政治的行为准则,而后逐渐演变为社会公众的一种内在精神追求。从《礼记》中“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到《孔雀东南飞》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非常形象地阐述了礼在渊源流传中华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演变。从最初周公制礼之后,“礼”就具有了法的性质。老百姓常常把通过礼来建立的制度叫做“制礼作乐”,把不符合礼的制度称之为“礼崩乐坏”。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礼是更宽泛的一种表达,它不再成为王公贵族的专属标志,“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然落幕,曾国藩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秉乎礼”。今天的“礼”更多地是去凸显一种更为良好的社会风气、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个人来讲,我们要学会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与人交往。
我们贬低封建礼教,是因其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礼教,并不是一无是处,除了守旧思想的封建礼教,很多如仁爱、和谐、尊老爱幼等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中华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并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尊敬和爱戴,正是因为其注重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去践行“礼”的要求,明确对礼的认知,对礼的运用以及对礼的传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