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不同于西周礼乐文化中歌颂昊天上帝和祖先神明时的祈福需求,儒家士人在对三代先王赞颂时,已经开始具备了新的内涵:新建一种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为之努力,并有可能达至的理想人格。儒家标榜上古圣王的高尚人格,并由此导出多层面的人格境界,或圣人、或君子、或贤人、或小人,这样就为个体凡人指出了自我修养与人格提升的不同层次。由此,人格境界的修养即修身论就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究其原因,还在于儒家作为新兴士人阶层,“无恒产”的社会地位使其游离于当时的各主流社会阶层之外,为了寄托自己的心灵,为了通过文化手段来改造人心以实现社会理想,为了对当时执政者进行批评以取得话语权,建构一套指涉人格境界、个体修身的话语系统,都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孔子的修身之道是整个学派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初的“修身”多重于外在上的修饰,与古时候的礼法传统密不可分;但在孔子的研究与延伸实践下,开始着重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善,从而达到圆满的安乐的境界,这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君子之道。其最根本的内核还是与那个有着薄弱意志的自己做抗衡,信奉仁义礼智信来不断战胜自我思想中的弱点,由内至外不断修行,达到与人为善、与己修心的目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