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1#

古之学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所得,就如孔夫子所言,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志学”之年有志于学,但尚未能得道,是学习之初始阶段;“而立”之年能得道、守道,能够立业、立德,小有所成,但不能融通事理,所把握的是礼乐的内涵;“不惑”之年事理明澈,受理性支配,有所智慧,所以“建理明确无攸迷”,但只知其所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天命”之年,虽知其所以然,但需有所思索,方能明悟,能够推天道以明人事,即“顺帝之则,穷通不贰”;“耳顺”之年虽不思而得,理与心会,但在实践中尚不能出自自然,只是和顺积中得状态;人至七十则能涵养成熟,所习之道能够内化于心,成为己性,道、心、行融为一体。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论语》开篇即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以学为乐”的至高境界,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自觉的精神愉悦,是一种把学习活动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强大的内在心理动力。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最大的快乐、愉悦和满足感,推动学习者持续学习的至高境界。在这种内在动力推动下,孔子能够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乐”的本质是主体学习者和客体学习内容两者的和谐统一,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协调,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才会发自内心的悦,才会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快乐,这种把学习之乐作为自我内驱力是一种极佳的学习状态,是当今的教育值得一学的方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