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孔子是第一个把“仁”提高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 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孔子主张通过施行“仁道”来进行“复礼”,通过“仁”和“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来达到“仁”和“礼”的统一。一方面,从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礼”的角度来看,孔子认为人们在自身修养、与人交际、日常处事等方面应该学礼、知礼、有礼;另一方面,从作为政治手段、典章制度的“礼”的角度来看,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上应该遵循“礼”的原则来治理国家。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学习“礼”、研究“礼”、推广“礼”,对我国建设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批判继承的态度从孔子的礼学思想中发掘出可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方针策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礼”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高达七十五次。 “礼”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一种优秀文化,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礼”由对神秘现象的敬畏而产生的祭祀仪式逐渐转化为对大自然、对先人的敬畏的祭祀仪式。在周朝时期完善成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上阐发的,他的“礼”依然保留着以统治者、贵族为尊的意义,但同时孔子的“礼”也打破了以往只为贵族所有的状况。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建的“礼”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礼仪上,而是要关注“礼”的核心——“仁”以及“礼”的目的——“和”。《论语·八佾》中孔子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要告诫我们在行礼的时候要有仁心,少了“仁”的标准,“礼”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以法治国,同样也需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也就是运用“礼”来治理国家。
TOP
3#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对于孔子而言,外出游说时被围困已不是第一次,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认可了“天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