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1#

行仁之方,即以礼乐行仁义,义又是仁的本然办法。关于仁义和礼乐,一直是儒家所关注的道德品质,其二者的关系如何呢,仁爱存在于百姓心中,见于行则恭敬而有礼,发于声则平和而乐,因此,仁是礼乐的灵魂,礼乐是仁的外化形式,就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人失去了仁爱之德,那么如何面对礼乐呢?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失去了礼乐的意义。如果背信仁义而僭越礼乐,在治国之上,就会不见平治之效,导致社会失去节制,追求奢华,在自身之上,也应自我反省,切勿背信弃义。《礼记》所言:“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即实行礼乐的目的在于内以正身,外以导民,齐之以礼,治世太平。因此仁义和礼乐二者密切相关,仁义是礼乐的本质所在,礼乐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形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5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修复礼乐文明及世道人心,大力提倡仁德,在居处所选之上,提倡“里仁为美”,选择和有仁德之人,有仁爱之风德安家之所;在实践之中,以仁来安其心,就能够明晓利害得失,预知未来变化,怀有谦让之心,即老子所的“仁者安仁”的境界;有仁德之人能够一视同仁,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理性的人能够用逻辑推导,但缺少同情之心;有感性的人是从个人所思出发,但不勉失之偏颇;只有仁者能够以仁爱之心善待万物,对不善的人和物也能够抱以同情之心尽可能地理解,这是一种公平、客观、赏罚分明、扬善隐恶的处事方式,因此,君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之道,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仁”,而“忠恕”是“仁”的行为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做到“尽己力以从事,推己心以及人”的君子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