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学习之道,最近有对印度哲学进行了解,确切的说是印度心学,虽说是外学,但也受益匪浅。以三德(萨埵、罗阇和答磨)为例。《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解释》一书中提到“原质”,认为如果将“梵”比喻为一束白光,那么“原质”就代表着掩饰光束之真实本性的色彩,是未分化的精神和物质的基本原料。而“原质”则是由三种力量构成,这三种力量就是萨埵、罗阇和答磨。它们集合起来被称作“三德”。它们彼此间关系的本质就是经受永恒的变化。书中记载:“只要三德保持均衡,原质就不会分化,并且宇宙仅仅存在于潜在状态中。只要平衡被打破,宇宙就开始重新创造,三德便进入极为多样的结合中。所有这些结合没有规则,其中任何一种德都可以统治其余两种。这样就产生了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它们构成了我们的外部世界。这样一个世界会继续增加和变化其形式,直到三德再次找到暂时的均衡,一个新的未分化的潜在阶段又开始了。”“在进化的过程中,萨捶是将要实现的形式之本质,答磨是阻止它实现的障碍,罗阇是清除这种障碍让本质的形式得以显现的力量。”从修心的角度,三德类似于这样:萨埵是光明、是轻快;罗阇是激情、是活动;而答磨则是黑暗,是惰性。我们是应该要追求光明,追求轻快之境的,这和我的内心十分契合,我的内心也渴望达到那种状态。
正如书中所讲:“萨埵仅仅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理想,缺少了萨埵的罗阇仅仅是没有目标的能量,而缺少了答磨的罗阇正如没有支点的杠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系统,并且必须对后两者有所经过才能实现理想之至——萨埵。任何有价值的事物的开花结果都将会经历此种类似的“三德”之境,而我们,如果能正确理解我们所经历的这些阶段,健康地看待,从“答磨”这一阶段,到“罗阇”之临,以致最终达到萨埵,我想这就是对一件事物的学有所成。,而这个过程,则是我们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