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1#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朝历代对“礼”都十分重视。如有横渠四句之言的张载,《宋史·张载传》就有:“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宋元学案》也讲其学“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而对于礼的践行,司马光言:“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他称“(张载)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庶几百世后,复睹百王前。”程颐也曾评价:“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朱熹与门人议论及此道:“横渠却是用官法教人,礼也易学,今人乍见,往往以为难。”(《朱子语类》卷九十三)黄宗羲《明儒学案》亦指出:“关学世所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横渠易说》直接指明:“举尽利之道而错诸天下之民,以行其典礼,《易》之事业也。”
张载认为:“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此致一之道也。”在张载看来,正如仁的流行需要义,没有礼则不能成就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7: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可以说,“礼”是儒家仁学的核心与落实。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心,即使形式上做到了礼的规范,也是不行的。“仁”需要通过“礼” 才能表现出来,而“礼”则是对“仁”的约束。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就对仁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经学理窟》中,他提出“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故可以看出,张载认为“礼”是“仁”的最后落实,而“礼”又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的“仁”,所以他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儒家思想中的“仁 ”和“礼”,前者体现了人行事之先所立,后者体现了社会行为规范的合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该从两者的关系入手,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合理的继承和发扬儒家“仁”“礼”思想,唯有将这种思想内 化于心,才能宽容待人、以礼服人,也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