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仁”发端于先秦。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孟子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荀子言:“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荀子·非相》)。得于先哲们的努力,儒家仁学经久而不衰,而正如张载所言,“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为何?因为先秦儒家历来更关注入世,很少关注“人”之外。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人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探讨“人”以外。而此时佛道两家的心性学说开始关注现实以外,可以说,儒家受到严重冲击。而也正是从这样的理论背景开始,张载开始重新审思——“何以为仁”的问题。而张载对于“仁”的诠释最大的不同,是他开始挖掘仁的本体问题,这一做法可谓石破天惊,甚至影响了其他后来人对于儒家之“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