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也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思想最简易的概括。明代大儒刘宗周在《重刻王阳明传习录序》中说: “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使三千年而后,不复生先生,又谁与取日虞渊,洗光咸池乎? ……孔孟既殁,心学不传,浸淫而为佛老荀杨之说; 虽经程朱诸大儒讲明教正不遗余力,而其后复束于训诂,转入支离,往往析心与理为二之; 求道愈难,而去道愈远,圣学遂为绝德。于是先生特本程朱之说,而求之以直接孔孟之传,曰‘致良知’,可谓良工苦心。”王阳明
自己也认为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是真正的“圣门正法眼藏”。王阳明悟得“致良知”三字也体现着王阳明心学的最终完善。王阳明曾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工夫。”有了“致良知”三字,王阳明感觉像是“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明确地把“致”理解为“至”,他说: “致者,至也。”也即是“到”的意思。古代圣贤苦思所得,认为需要“致良知”,并且称其为其门之“第一教义”,可见“良知”对人的重要影响,人若无良知,与花草大地何异?故良知的培育是人类教育的一项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