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古籍中有不少中国哲学的优秀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学习因为其所使用的语言习惯与思维方法与当下的逻辑思维习惯有所差异,因此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解。这种误解是一种诠释学上的有限性,即我们永远无法去真正领悟作者本身的那一刻所思所想,也就是中国哲学常说的言不尽意。但是言不尽意不是不努力去领悟和体悟意的结构,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的努力去寻找如何去更靠近一点文意,更靠近一点圣人之所思所想。
而要靠近这种所思与所想,则必以其理路观之方可。也就是说,心思且随作者文字蜿蜒而蜿蜒,让后有所感,有所行,方能体悟此种真意。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国哲学由于其使用概念的习惯与方法之独特,在当下的形式逻辑中进行理解与诠释存在一定的困境,即在进行理解与诠释的时候,如果基于当下的形式逻辑进行理解,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偏差。因此我认为,在对中国哲学当中的观念进行理解的时候,应该基于其自身之特点,使用与之相匹配的逻辑思维模式,从而更加完整的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诠释与理解,进而去明确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即回答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问题。
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以下的这个论证:
1):中国哲学中使用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构成方式不相同。
2):概念构成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其思维方式不同
3):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论述同一对象时给出的论述不同
4):在理解论述时,相同的思维方式比不同的思维方式更容易理解原来论述的本意。
在这里强调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进行更好的诠释,即如何能得到一个更好的论证。这里的重点在于,得到一个更接近中国哲学特质的论证。即在当下的中国哲学中,其最迫切的不在于为中国这些所讨论的对象进行一个更好,更完美,更标准的诠释。而是寻找展现出中国哲学中独属于自己的特色的论证,也即寻找中国哲学中的主体性。而在这种目标的导向下,对于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更为贴合中国哲学原本的思想就是更“好”的论述方式。
TOP
3#

阳明言“明白自家本心”乃是第一义,诠释何尝不是如此,师道亦是如此,明道方可明其言也,明白自家本心则文章亦可明。正如阳明言“南镇观花”,其意在阳明“心外无物”,其体在“道外无物”。故实指示阳明心之本体,然阳明之心者,道也,理也。天下能有二理乎?有则非道。推而论之,言阳明之心,象也。言吾之道,意也。阳明之心,与天下人之心同,阳明之“道”与天下道亦同,此谓之道本体,谓之“理一分殊”。明体则明心,明心则见道,道蕴心中,则于事事物物上豁然贯通,则吾行有似水银泻地一般自然而然顺意而出,孔子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之道也。
故“道”虽虚而实,寂然不动,但却感而遂通,动于万物。于道上言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非道也,一阴一阳,交往错综之变化,彰显道之存,犹如孟子言观水难,难亦有方,以澜之象观水也。澜者,水之动静也,阴阳变换者,道之澜也。为道之物,存而不显,要言其存,须借象而为“恍惚”而成象,惚恍而成物。
以“心外无物”观之,“南镇观花”是其象也。然“心外无物”非象耶?非也,“心外无物”亦是象,言“道”之象也。“道”者,不可言,犹言者不尽意,故圣人设卦以尽情伪,阳明以“花”尽“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