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谈心,讲究心灵澄澈空明,方不为外物所累,自在活于世间。朱熹有言,“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提到了心有所虑,不纯粹者难得道也。这一观点也从侧面验证了古往今来圣人的观点,成事者不能缺少一颗透彻世间规律,无所求而包容万物的心。
人生于世间,少有本心便是清静之人。故而,后辈要借助前世贤人所悟之理,结合自身实际 ,切实除却身上的欲望与执着。人活着有牵挂,无非为名利,为情爱,为物欲......终归一字,乃贪。从宇宙的宏观尺度来看,或者说,从漫漫一生的长度来看,这一切实质上并无实际意义,总会烟消云散,总会伴随生命的结束终于迂回成圆,回到生命的起点,尘埃落定。既然结局定是如此 ,我们何必劳碌一生,颠沛流离,焦虑不安,匆匆忙忙行走于欲望之路呢?
或许,仍有许多人以追求人生目标为名,掩盖自身贪欲,合理化心有所求的实质。这倒也无妨,负累是对心灵的毒害,首先是期待,最差的结局无非是希望落空。其次是执着,因为念念不舍,所以竭尽全力,务求实现目标,最差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次是结果不佳,心中愤懑,以至于无法合理从容地应对眼前之事,观事有偏颇,令人惋叹。这样看来,以澄澈之心处世,便有相当的好处和无尽的妙处。因为无念无求,不为欲念负累,不必提心吊胆或处心积虑地经营计谋,自然有许多闲暇时光思考人生,感受万物之美。当然,我们需要看到达到这一境界,并非易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高深的层次离不开我们从自身的历练出发,进行反思和总结。时间的积淀,帮助我们沉淀心灵,愈合伤口,放下种种执念,与自然结友,去感受其中美好。所以,我们当下应当是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认真生活,减少欲望,留更多时间让自己有较深刻的关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心灵清静,并不是虚无空泛的概念。谨记这一点,届时,所有追求上带来的心灵负累,或许在释放之际,能促进人对于自我追求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