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儒家很重视“克己复礼”的规范,认为它是达到仁的方法。即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把“仁”和“礼”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对于“仁”的思想还是对于“礼”的实践,都是一种重要的发展。“仁”与“礼”的有机结合,“礼”因“仁”而具有了内在的道德依据和生命力,免于流为僵化空洞的形式和弄虚作假,“仁”也因“礼”而更具实践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我认为,以“仁”为“礼”的内在依据,以“礼”为“仁”的外在表现,将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统一起来,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精义所在,也是孔子论“仁”“礼”关系的关键所在。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以来赖以维护贵族宗法制度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周礼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局变换,已不免流于僵化的形式,其社会功用已大大地衰减。孔子大力倡导“克己复礼”,是要借助于“礼”这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注入以新的生命力,用这种振兴了的、与时俱进了的新“礼”来解决严峻的现实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的话,礼的精神无处不在。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并没有了像古代那样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是公交车上的“孕妇、老人专座”、“女士优先”、“老人和儿童优先”都是礼的反映。当然,这是最基本的礼,深层次的还有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世故,过年拜年,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风俗习惯,正是礼发展变化数千年的折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