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阳明先生心学的要旨,王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学生深以为然。良知就是人的本心,培养良知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规正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学生早年去了解王学之时,内心极为震撼,阳明先生本为一介书生,却在龙场悟道之后,斗宦官、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战无不胜,似乎什么问题在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其一人如此也就罢了,而阳明先生之后,众多王门弟子也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明代的社会,做出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就不免令人陷入深思——为什么心学有如此大的力量?学生认为,这一切都在于“致良知”。“良知”一词最早出于《孟子》,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良知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但人在社会所遭遇的各种不善之事难免使得本心蒙昧,这就需要我们去摒除各种不善的因素,找寻到“良知”,并不断地磨砺、升化,最终实现以良知为里、以行动为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便可无往而不胜,走上成贤成圣的道路。《千字文》中讲: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学生认为这“景行”“克念”,更多地也就是一种致良知之法,惟有此,方可如圣贤般,实现一种大我的生命价值。同时,既然阳明先生自己找寻到了良知,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那么其他人也就一定可以,所以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也就有了“致人良知”的另一重意义,也就是为什么王阳明后来立派讲学,王门后学众多弟子成就斐然的原因所在。
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之学,对我们同样有着十分巨大的价值。学生认为,培育良知就是要找到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这个价值和意义,人生中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便有了统领,所有的事情就能达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一种状态,就不会被外物的迷雾所困扰,所有的问题便就可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