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些关于“敬”的经典论述,深感其揭示了儒家修养功夫的核心与精微,体现了“敬”与“理”、“内”与“外”、“静”与“动”的辩证统一。
“收敛身心”、“恭敬庄重”、“虚静空明”、“意识清醒”共同指向“居敬”的功夫。这并非死寂枯坐,而是如朱子所言“惺惺不昧”——一种高度清醒、专注、庄重的内在状态,如同明镜照物而不被外扰。它要求时刻提撕此心,端正心气,使主人翁常坐中堂,以此抵御内外之“贼”,例如情欲与纷扰等。这种内在的敬,是修养的根基,能自然生发外在的庄重威严。
“敬”不是孤立的,“敬”必须与“穷理”相辅相成,在“敬”的同时更要探索义理、明辨是非。只讲“敬”不“穷理”,则易流于空洞枯寂;只“穷理”不“敬”,则心浮气躁,难有真知。真正的修养在于“敬义立”,以“敬”持守内心之“直”,以“义”规范外在之“方”,在应事接物中实践义理,达到“心与书合一”、“事事中理”的境界。这便是“内外交相养之道”。
这种修养功夫升华出了一种深刻的“敬畏”——对天命的敬畏、对道德楷模的敬畏、对圣贤智慧的敬畏。这敬畏并非恐惧,而是源于对宇宙人生之“理”的深刻体认与谦卑,是道德自觉的最高体现。
总而言之,儒家所倡导的修养,是以“居敬”为根本的内在澄明与专注,以“穷理”为导向的智慧探索,以“集义”为实践的道德行动,最终达到内外合一、心性光明的境界,并怀有对生命与天道的崇高敬畏。这是一种追求内在秩序与外在和谐、智慧与德性兼备的深刻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