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中国历史当中,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忠”曾经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我认为真正的忠的内涵,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要求,这种要求中最重要的是超乎功利的一面。忠是由心的发挥自己的全力,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能够不息的奋斗是因为强自我出,不假外求,也就是发尽全力而不论身外之事。从根本上讲,能不能尽忠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无私”。人只是因为私心遮蔽而与万物隔阂了,所以只要能够克去一分私欲,就能体尝一分仁心,才有“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其核心正是无私。
每个人都脱离不开思考自己的人生与前途,官做到多大也不能回避人品与人性。“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2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传统伦理中的“忠”,实为一种贯通天人的至公精神与生命践履。《忠经》以“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为喻,揭示忠的本质是效法宇宙运行的无私法则——它既是“一其心”的纯粹专注(朱子谓“尽自家这个心”),更是“至公无私”的终极道德实践。这种精神在个体层面展现为“尽心”的赤诚承诺: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誓言,将忠升华为向道义献祭生命的极致虔诚;在人际层面则转化为“诚心为人谋”的利他实践,如烛火燃尽自身而照亮他者。
忠的深刻性,正在于破解“公”与“私”的辩证:其“至公”恰源于对私欲的超越——如天地运行不挟己意,人的“尽心”亦需破除小我执念,在许慎“忠,敬也”的诠释中,这种敬畏心正是对天道公义的臣服;而其“利他”又必通过“尽己”完成——朱子“尽自家心”的朴素定义,强调忠是主体性的自觉觉醒,刘宝楠“诚心为人谋”更表明真正的忠乃内在德性的自然流溢。此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凝铸为三重生命境界:于平凡处成“敬事”之执着,将日常职守淬炼为神圣使命;于矛盾时显“守正”之勇毅,在道义与权势的冲突中择善固执;于生死际见“献身”之决绝,以血肉之躯证成信念永恒。
究其根本,儒家之忠实为生命与天道的共鸣——当个体以无私之心效四时之行、承万物之生,便是在尘世中书写宇宙至公的壮阔诗篇。在价值飘零的当代,重思这份“死而后已”的赤诚,恰是对抗精神矮化的良方:唯有将小我熔铸于高于自我的道义洪流,方能在有限生命中叩响永恒的回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