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熹认为七十岁后孔子“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78),孔子已经不需要再刻意去强化自身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指令,考虑自身行为是否会逾越礼法规范,他所作所为便已然是与道德准则相贯通契合的,只需从心所欲就好。在道德行为生发的瞬时,圣人完全出于自我本心的主宰自然而为,没有刻意去纠结或者提醒自身作出道德抉择。孔子将平生所学一以贯之,融于生命而浑然不见其形迹,只是顺应本性、发自本心地自然为之。
对于生而知之的圣人——儒家理想人格和完满人性的化身,这种“无为”境界似乎是具先验性的,即与生俱来、先天具有。但是这只是一种设想,即便孔子也是要经历自我的不断醒发和修炼才能成圣成贤。对于普通人而言道德的无限圆满何以可能?这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具有高度的自觉,道德是心本身具足的,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都是在心所生发的道德意识指引下产生的,是道德主体充分体察本心后发扬本心、高度自律的表现。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想要达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仍然要经历一个艰苦的修身过程,在本心自我和欲望自我之间不断挣扎、跳脱、磋磨,剥离层层障蔽,不断挺立自我、涵养本心、自作主宰,无限趋近于圣人。然而,即便是颜渊,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可见这一层修身功夫的艰难,而也恰恰因为其无比艰难,才愈能彰显人的一种高度自觉和生命的无限意义:在后天中突破障蔽,发觉、涵养本心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以及道德主体自作主宰的伟大生命意义。不为欲望所驱使,不在安逸中堕落,只能不断叩问本心,自作主宰,这其中彰显出来的努力是无比精诚可贵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