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道与艺 [复制链接]

1#

传统智慧对道艺关系的阐释,揭示了技艺在华夏文明中的哲学深度——它绝非孤立技能,而是承载天道、修养心性的实践载体。庄子构建的“道→德→义→事→技”宇宙链,昭示技艺的终极价值在于层层向上通达天道:技需含事,事需合义,义需承德,德需贯道。这种层级观将世俗技能升华为参赞化育的生命修行。在此框架下,道与艺形成深刻互动:以道御艺,则技艺焕发神采;以艺体道,则天道可触可感。荀子“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的箴言,点明道是技艺的伦理锚点——无道之艺易沦为欲望奴仆,唯以道为纲,方能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造自由。陆九渊更以棋“长精神”、瑟“养德性”的体悟,提出“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的圆融命题,破除了精神与实践的二元对立。这种道艺一元的智慧,在王阳明处转化为日用修行法门:诵诗读书、弹琴习射皆为“调习此心”之径,因艺中蕴“理之所宜”,寻常技艺遂成体认天理的肉身道场。
究其根本,道艺相生的核心在于“主从之辨”:当以道统艺(陆九渊谓“主于道则欲消而艺进”),技艺便成德性滋养;若舍道逐技(“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则堕入炫巧求名的异化深渊。此种思想铸就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庖丁解牛时“以神遇不以目视”的化境,匠人斫琴时敬慎笃诚的匠心,无不是在技艺巅峰处与天道共鸣。当现代文明困于技术异化与意义虚无,重思“技兼于道”的古老智慧,恰是救赎之方:唯有让技艺重归天道,方能在机械轰鸣中守护人性的诗意栖居。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4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