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内涵毫无疑问具有广延性。从孩童开始,我们就在向善,向德的道路中前行。无论我们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仁”的思想一直都潜移默化地,有意或是无意地被我们接纳,并实践于日常行动中。先爱己,后爱人;先做己,后助人。当我们渐渐长大,开始接触并清晰认识到生活的真相时,在对“仁”的实践中会多出现实的思考和利弊的考虑,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对“仁”本质的异化和自我欺骗。“仁”本质的一面在于“克己”,也就是自我的修炼以及培养能与他人产生共情共鸣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关键在于“遵礼”,即无论个人或是群体都能够遵从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规则、礼份要求。这既是对以往优秀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世再创造。
关于对“仁”的现世价值的再探索,始终不能绕开“人”的主体适用性。而只有从己到人,由人到物,由少到多,对仁的思想的实践才会在传播的过程中愈加清晰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