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分为两种,大仁和小仁。大仁,即是可以帮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行为,代表人物有先秦的管子。小仁,即是个人行为道德准则。但大仁和小仁,在孔子这里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在《论语·颜渊》中,颜渊、仲弓等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根据弟子的不同而不同,一如对于孝的解答还有,如果大仁和小仁冲突时怎么办?我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是小仁要让步大仁,代表人物就还是管子,管子不继续为死去的自家主公效忠,还投降给自家主公的对手,这是不被当时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其后的一些措施更是被孔子批判,但这并不妨碍孔子对于管子帮齐恒公强国和挽救华夏的高度赞扬,其原因就在于管子实现了孔子所认为的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