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孟子看来,一个 人行“仁义”之事,是一种发自内在的情感直觉表现。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 为例,一个人看见一个孩童将要掉入井中,必然会生出“怵惕恻隐之心”,并且会伴随着想要去救援他的冲动,这种心情和冲动不是我们理智考虑任何外在的功利性的原因产生的,而是见到孩童将要入井时,自然的、直接的从我们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就像我们“恶恶臭,好好色”一样是直接和自然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皆是如此,都是我们面对某种情境时自然迸发出来的。所以孟子这里所强调的意思是,人的道德价值性并不是在人本能的情感欲望之外附加上去的,而是在人本然的情感表现中所自具的。由本然的真情实感所直觉驱动的仁义行为才是“由仁义行”,才是真正的属人的行为,才是人性的体现; 而那种刻意地遵循既定外在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只是“行仁义”。但是把“仁义”当成外在固化的道德教条去遵守也就不是真正的“仁义”了。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