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不追求来世永生,儒家追求立足当下、建功立业的不朽,“太上有三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易传》又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人本由天地生成,自然应该服从和遵守天地之道,然后才能将人道与宇宙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如果人德齐于天德,则就是天人同德,那么人的死亡实际上就是宇宙生死的大化,天有超越性的层面,所谓天道,天德,即是超越的本体存在或存在本体,但它不是绝对超越的实体,而是在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的流行过程之中存在的,与此相应,人也有自我超越的层面,即天命之谓性,以及天人合一之境,天所赋予人者,有形有性,性在形中,即在人的生命形体及其活动之中,在人与自然界万物的相处与交往之中。
    儒学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终极性问题,只有宇宙自然界才是最高存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与天地合德才是人的终极关怀。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儒家才不畏惧畏惧过死亡呢。但是儒家又提出了一个终极价值目标——天道至善,于是人的修道便有了责任,用天下之德的知识,自在于 “天德”之下,所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一价值目标的行为准则,以生的名义,强调现世的积极有为,来世在儒学的观念中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一点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差别很大。孔子说的更直白: “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儒家来说,死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名义去死,儒家虽不轻易说生死问题,却意在超越死亡,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儒家一大批文人士子都遵循孔子的 “君子疾没于世而名不称焉”,儒家对生的看重体现在对死的超越上, 认为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提倡尽心尽力,穷尽人生的意义,从修身到平天下,至死方休而无怨。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5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