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1#

谈及仁的主体对象的时候可以从经典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仁就在我们身边。在《论语》里,行仁的对象基本就是士君子,这未免要求太高了。然而在孟子那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并不是说成为圣王,而是指道德品质达到他们的程度。因此可以知道儒家一直提倡的仁,在不断的升华,从知识分子才能修养出来的仁到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所以仁的对象越来越广。只要符合仁的基本要求便成仁,但是至圣则要坚持修行。
对于仁的客体而言,在古代先秦时期,仁是儒家学说的主要主张,因此仁便是作为君主的主要践行主体,而客体便是百姓。所以才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说法。但是到了今天,仁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一种对待方式,所以仁的客体应该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所有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3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