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忠”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忠”被视为天下大公之道,为政之本,还被视为个人修身之要。从传统文化层面来看,“忠”是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忠经》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可以说,“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处理自己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广大仁人志士,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进。在传统意义上,“忠”主要体现为个人主体的自我要求,彰显了对人、对事真诚无私、竭心尽力、忠于职守等精神实质。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忠”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人们处理诸多关系的重要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要求。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深层意识凸显了维护民族尊严的价值诉求,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2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说文解字》上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忠经》中的解释是:“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说:“尽己之谓忠。”这都是对“忠”的正确理解。显然,“忠”是一种人对他人他事应具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要忠(尽心),而且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是无原则的。在孔子的儒家学说看来,“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同时受“义”的节制,是众多美德中很值得称道的。《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中有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也就是说,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不过,纵观《论语》,孔子从未要求臣应对君无条件的“忠”。《论语.八佾》篇中,有一段鲁定公和孔子关于臣子忠于君的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内之事。即君王以礼待臣子是臣子“忠”的前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