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强调“仁”、“义”是君子所必需具有的品德,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效法天地之道,而天地之道的根本在于“无私”,君子学道就有了仁爱之心,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仁爱。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是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以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孔子率学生弘道时曾几次被困,一次,他询问学生们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夫子之道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够容纳。夫子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孔子说:“君子修养正道,并使一切能够归于正道,如今你不坚持自己的理想修道、并偕同他人一起向道使道德回升,反而降低标准以求别人所容纳,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孟子同样认为君子一切行动只能以义为标准,而不能顾及其他,提出“惟义所在”,孟子把“义”看作是人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喻之为“人路”,人之正路,同时,孟子还把“义”看作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认为君子实践道义,维护道义,任何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行,都不能丧失气节,这就是大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