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1#

关于“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问题,也可以看作是道德和物质利益的争论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有不少人将“利”作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孔孟思想则反复强调的是“义”,舍利取义,利义二者不可得兼,利与义有先后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先义后利的人称为荣,在利益面前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着他的人生。孔子认为要成为仁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就应该经常“见利思义”,具有完美人格的仁人君子应该做到当面对利益时,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道义,长久处于贫困状态中也不要忘记承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义与利并不总是和谐统一的,两者经常发生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孔子主张舍利取义,仁人君子不会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性命也要达成仁,孟子讲:“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了君子应该深明大义,舍利取义。正是人们的言利不及义、见利忘义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多怨,在得到利时要想到义,特别是在义与利相斥时要舍利取义,是人们的行为都合乎道义,只有这样做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