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整体宇宙中之万物均可视为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的状态或性质所组合而成。它们彼此即是相矛盾对立的,但又是基本上互补的,因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这些万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以一个动态的和谐均衡状态在不断延续之中,先秦的宇宙观或可用“生生和谐”概括。其中人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关系即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又是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个人过分的扩张会影响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而失去均衡的状态。个人随波逐流,则也会产生同样的失均现象。个人在整个宇宙的运作及功能就在于能在这生生不息的变化中,掌握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自己的作用及影响,从而时时使自己与万物保持在一个动态的和谐均衡状态。在这样的一个宇宙观之内,个人的这种努力,终会使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众所周知,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视的关系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天人之学又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流,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