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如何成仁即“行仁之方”可用四字概括——“忠恕之道。”它是指把爱人理论转化到真正的实践中去,它是践行“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忠恕之道”贯穿始终的。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思想是与他的“仁”的思想紧密相连的;至于如何做到“仁”,从积极的方面说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的结合就是“忠恕之道”。
“忠”源于孔子对其的解释,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德之心的人,在帮助自己获得自立与通达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获得自立与通达,因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如果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让人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多为他人着想,从而使的每个人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恕”就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吸收与升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去做,这就是“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主要就是强调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愿,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于他人身上。这在道德教育中是符合人们对于“仁”的基本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