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都各有阐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认为人和天本就是合一的,庄子有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在他看来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逐渐与天相区别、分离。所以提出人在是修行的最佳方式就是“绝圣弃智”,打破这些约束人的典章和制度规范,从而是的人的本性复归,达“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合一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说:“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本来事物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已经知道在声音之间有“共鸣”或“共振”的现象,在医学上也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在农学中看到了天象的变化和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等等。董仲舒利用并曲解了这些现象,创造出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物类相应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是同类的东西,为了论证天人不同类的东西之间的感应关系,他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论断 。人的模样与天的模样一样 ,以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以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 ,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