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在,观 其 志;父 没,观 其 行;三 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 谓 孝 矣。”《论语·学 而》孔子强调要对父亲察言观色的关心,要不违背父亲的意志。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所推崇的。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言所行未必是全部正确的。就好比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就越来越暴露其弊端,这在民国的思想大觉醒时期由为明显。青年毛泽东也是未承父志最后依然闯出一片天地,带领人民走向了光明。有人这样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的时候尽量不走远,如果一定要走远,那就要告诉他们自己所去的方向。”对于这个解释我比较赞同,儿女可以有自己的志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做选择,但是在抉择做出来之前要告诉父母,让他们知道。可能有人会说父母不理解自己,那就尽力说服他们,解除他们的担忧,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认为,这也是做到了孝。